Morgan Housel on “Same as Ever”

歐馬克
Feb 2, 2024

--

今天一早參與了一場越洋連線,聽 Morgan Housel 談他的新書 Same as Ever

他的上一本《致富心態》寫的是個人的金錢心理學,而這本《一如既往》則是集體的金錢心理學⠀⠀

世界在變,文化在變,科技在變,感覺很多事情都在變動

但他想要知道有什麼事是歷久不變的

我們在20、30歲的時候,總覺得自己可以找到「聖盃」

達成別人難以達成的事情,取得超高績效,完美預測未來

但現在的他認為,與其把心力花在預測未來

不如留心那些一直沒有改變、也不會改變的東西

⠀⠀

他也翻轉了成功學常談的一個觀念:

大膽地作夢,你的目標要設得夠高,最好瞄準星星,那麼也許你可以射中月亮

⠀⠀

但是他認為過度樂觀的大夢會侵蝕現實

當夢想太大,但自己的能力跟不上做不到的時候,人的心智會被扭曲

⠀⠀

他推崇現實的樂觀主義(realistic optimism)

我們可以樂觀地做夢,但是請保持悲觀地計畫 (樂觀地執行)

我們可以樂觀地投資,但對於儲蓄,要以悲觀地態度存錢

⠀⠀

他也提出了運動員在訓練時的三分之一法則(rule of third)

你的練習時間最好的分配是:1/3的時候讓你覺得很好,1/3的時候覺得還行、還過得去,1/3的時候你覺得非常糟

⠀⠀

(舒適圈之內的基礎練習、舒適圈上熟練尚未熟練的、以及舒適圈外一段的挑戰)

被問及給想要致富的人的三點建議

Morgan Housel 瞬間給出的三個是:

1. 內自省,了解自己
不要想著要去找正解

2. 樂觀預想悲觀計畫樂觀執行

3. 謙虛 — 知道你有所不知
太多人失敗是因為他們自以為他們知道,無知與自大會導致失敗

⠀⠀

最後問到的是與寫作相關的問題

一般人直覺會想到:啊我要寫這個主題,所以我去找跟這個主題有關的書籍文獻來看。這種想法非常直覺,但他並不推崇。他是隨興地讀書,他書中所舉的有趣故事跟名言都是十幾年來隨興閱讀的累積。讀讓你感興趣的東西,而不是有目的的去讀書

就筆記方法,他推薦 Readwise (會後瓦基也跟我說這個超好用)

(宇宙的 sign,這個服務即將在2/18漲價)

⠀⠀

另外關於創作者都會面臨的市場與自溺的考量

Morgan Housel 的意見是:做給你最在乎的人看

而世界上誰會最在乎,就是你自己

也就是為自己而做,為自己而寫

當你想做出每個人都會喜歡的產品

那很有可能就是個平庸沒有人愛的產品

⠀⠀

這也跟人設的經營一樣

當你想著要討好每個人

你就會變成一個沒有個性、沒有記憶點、容易被取代的人

⠀⠀

當一個有個性的人

做讓自己感到熱愛的作品

當然一定會有人討厭你

但不管你怎麼做總是會有人討厭你的

何不為自己而做、為自己而活呢?

整場下來我最有印象的一個字是 intuitively

雖然可能才提及三四次

但有直接穿進我的心裡

⠀⠀

我們直覺認為有用的、應該這麼做的

通常不如我們想像般地有用

但因為大家都這麼做,所以跟著大家用人性的直覺反應一起做

會有一種安心感

(但用這種方法很難達到我們想要的目標)

⠀⠀

另外也訝異於作者的年輕與活力

那種活力不是外表看起來很活潑很快樂的樣子

而是從他眼神與談話內容和語速所傳遞出來的內在自信

是個 role model

同步分享在今天看到與此講相關的片段:
關於什麼是有意義的、值得的,都是後見之明。我們從現在的角度回頭看,美國人會覺得90年代的經濟超級好,但事實上請回想一下,當我們生在90年代的時候,91年有波灣戰爭,94年差一點要衰退,98年有亞洲金融風暴,跨過千禧年後就是dotcom泡沫。我們所謂的「好」,都是由事後決定的。在當下的我們是感受不到的。

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p/C1hbSZiLu25/

人們總會問:「我如何知道我在『正確的』路上?」

做事總想著結果是什麼,對我有什麼好處,這種心態難成大事。要做,就是努力,奉獻你自己,然後至於有沒有結果,值不值得,那不是你所能控制的。把任何一點心力放在你無法控制的事物上,完全就是在浪費時間。那只會讓你的作品更糟而已。你的工作就是盡力做到最好,其他任何想到「結果會怎麼樣」的想法,會讓一切變調。

💻聲藝網站 | https://metavoice.tw/
📣聲藝 Instagram | https://www.instagram.com/metavoice_ig/

聲藝,學習聲音的藝術,探索內心、練習表達,成為理想的自己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