對網路上的引戰行為,選擇離開

歐馬克
May 31, 2021

挑釁者的挑釁(Trolling)
躲在暗處,用刻薄卑劣的評論釣出某些人,以獲得回應或吸引關注

常見的發言類型:
🕳留言評論或指責發言者或其他留言者的行為、故事及發佈的內容
🕳刻意指出及糾正發言者的語法文句錯字
🕳刻意找其他論證研究或引用,對發言內容加以分析、斷章取義引起論戰
🕳只留下辱罵、情緒性文句
🕳故意引起另一個議題的討論,轉移及模糊原本討論焦點或分享的內容

網路霸凌者的人格特質與動機

一、博取社會地位(想當老大、想吸取目光、想當對的一方):人類會透過攻擊和吸引力來獲取社會地位,有人透過才華和能力來吸引他人獲得肯定,有人則採用侵略性的策略,像是恐嚇、壓制來讓人感到害怕及順從。

二、被煽動、跟風、起鬨:某些人看到霸凌者對他人進行霸凌不僅沒有受到懲罰,還引起更多關注,因而受到鼓舞,也跟進霸凌別人。此外,許多網路霸凌是群起行動,這使他們認為自己並非唯一的惡霸,受到制裁的可能性也較小,因此更大膽地攻擊他人。

三、極端的人格特質,像是嫉妒、癡迷和缺乏同理心的表現上,比一般人更加極端。

四、負向情緒的投射:網路霸凌者透過誣蔑、謾罵來將無法接受自己的部分投射到被霸凌者身上,以消去自己心中的不平與不安。我們為什麼討厭一個人,是因為那個人的身上反射出了部分的自己。例如霸凌者認定被霸凌者心懷不軌(但其實是自己有惡意);或是霸凌者認為他是在伸張正義,但其實是霸凌者曾經有被虧欠、被遺棄的憤怒(受害者心態),藉由集體的熱血攻擊,獲得暫時的興奮感,或暫時減輕自己的沮喪感。

五、難以與他人建立正向關係:網路霸凌者可能因為幼年的經驗或過去的創傷,不知道如何與他人建立正向、支持性的連結,而習慣性以負面、破壞性的溝通方式在網路上與他人進行對話。

吃瓜群眾為什麼選擇旁觀?

「旁觀者效應」:當旁觀者越多,伸出援手的人就越少,援助者的反應越慢。看得人多分散了責任,或是擔心自己誤判情勢遭到嘲笑而選擇不反應。

恐懼:害怕介入之後自己會成為霸凌者的新目標,或是害怕捍衛外來者而遭到自己所屬的團體排擠。

事件發生在網路上,這種距離感會讓人覺得無力阻止霸凌的發生,因而選擇不反應。

因此,除非霸凌者意識到自己的內在匱乏及外在行為並做出改變,試圖以理性溝通確認無效後,則無須再浪費自己的時間。

RODNAE Productions

以上文字節錄自《預防網路霸凌-你看不見的傷害》一書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