還原的現場並不純粹

歐馬克
May 5, 2024

--

因為純粹並不存在,或說只存在當下的那一瞬

聽了紀老師講課的兩個人,分別做了筆記,筆記心得有同有異,若干年後,兩人爭執著老師的意思是什麼,於是拿給老師評評理。紀老師一看,反問:「我當年有這麼說啊?」


1. 爭對錯是沒有必要的。
我的心得是我的,你的心得是你的。若我能從你的心得得到收穫,是我賺,若我認為你的詮釋全是胡說八道,觀點有誤,腦補太多,你不應該這樣說,應該要怎麼說。那是我想把我的觀點強加在別人身上。是我太自我中心了。

2. 作者已死。
最近出書,宣傳的時候會見到認真的訪問者,詢問編排的意義。她認為這些細節都是有意義的,但其實可能我沒有想那麼多。

常常也在訪問的時候發現這件事:我在作品中看到了創作者的精心安排並為之深深感動,當我說出口稱讚後,才知道他們創作時並沒有在想這件事。心智與自我中心的想法會覺得:不可能,不然就是他們是用潛意識創作的,或是在創作時靈光與神蹟降臨了,才會創造出這麼豐富的意涵;另外也有一群人會認為,你的解讀就是超譯與腦補,想太多。

作者-作品-受眾的中間是有空隙的。讀者觀眾對文本的詮釋,也會被作者吸收,拿來成為他未來宣傳的談話素材與創作養分。而這些談話與創作,又會影響到未來的觀眾、讀者與作品。

這個迴圈是一個無窮無盡的延義。沒有延義的迴圈,沒有生命。

3. 還原現場吧,現在紀老師的講課都有錄下來,看錄播就知道誰說的對了
不好意思,就算看了影音檔,還是沒辦法「還原」。講課與聽課的人,他們當下的狀態,跟事後看錄播的人,狀態已經不一樣了。他們雖有著同樣的名字,但已經不是同樣的人了(這中間已經經歷了不知多少次的選擇,創出了多少個平行時空)。

還原的現場已經不純粹了。因為純粹只存在當下。
完美的在場根本不存在。因為完美不存在。

演講者在演說時的稿子,可能是逐字稿、是大綱,但說話者無法百分之百控制演講的現場。就算是逐字稿,也有態度、表情、肢體的不同,如果是大綱式的演講,每一個談話點中的空隙是如何接起來的。當有空隙出現,就有不確定的東西,那些不確定的部分,是讓每一場講座不同與特別的地方。

我非常著迷綠角的講座,每一個小時 5、60 張投影片,講每張投影片花費的時間受到精確的控制,每個小時每個小時都很精準,聽完整天的講座有如看庖丁解牛一般,內心不由得讚嘆。

關於精準與驚喜的拿捏,以運動賽事來比喻的話,精準就像在看體操項目與跳水,選手在事前都已經告知動作了,但觀眾還是在他的動作中,因為感受到他精準的執行而為他喝采。驚喜則像許多的球類運動,球是圓的,你不知道最後的結果是什麼,或放到微觀上,一個動作一個動作來看,面對防守,進攻者有許多應對的武器,你不知道他在那個當下會使用哪一招,而那樣的招式是不是出乎你的意料之外,你會因為瞬間的精采好球而振奮喝采。

--

--