德希達:《延異》

歐馬克
Apr 28, 2024

--

紀金慶主講:德希達8週線上課

思潮伴隨社會現象而流行。廿世紀前半段,是實證主義登場發光的年代,電氣工業革命讓人類生產力大躍進,資本主義讓有能力、有意願的人可以賺更多錢。邏輯實證主義者認為人類知識是由邏輯、數學思維和謹慎的經驗觀察組成的。重視可由經驗檢證的,或是可由先驗的定理、邏輯檢證的科學原理,造成社會上重理工輕人文的現象。因為懂科學原理的人(理工人)比較「有用」,可以做出東西來。科學的權威性也讓其他學科紛紛要在自己的學門上冠上「科學」二字,例如政治科學、社會科學;有數字、可檢證,被視為是公正評比的方式。同時,人類有著迷於大數字的傾向(運動中只有高爾夫球是以桿數低者為得勝者),而且胃口會越來越大,數字越大越好(觸及率破百萬、千萬點擊、億萬豪宅)。我們不斷追求「成長」,數字可見的成長,我們也用數字來評價一個人的價值。(他開多少錢的車、戴多少錢的錶、背多少錢的包;發表了幾篇論文,是不是發在SCI、SSCI上;大學追求世界排名,餐廳要求客人要給五星好評)

追求數字,是我們通往美好生活與真理的道路。

當社會進入 AI 時代後,會出現什麼不同呢?

傳統理工人才的需求不再那麼高了,取而代之的是能精準下 prompt,給予指令的人,需要的是有想像力、有連接力,會表達懂溝通的人。相較於過去在乎的生產、製造、服務、品牌,未來的世界是關於創造、自在與驚奇。

如果廿世紀的思潮關注的是存有、虛無、慣習,未來可能更多要談靈感、靈光、創意、拼貼、與從無到有的創造,是讓班雅明在 21 世紀復活的時候。

但是不是進入了一個新時代後,舊時代的思潮就會馬上退去?

思想的厲害之處就像電影《可可夜總會》的設定一樣,只要還有人記得,它就還存在;它可能會以不經人注意的幽微方式延續著,靜靜等待它的時機來臨。如同現在 AI 使用的人工神經網絡演算法,也曾被學界打入冷宮一樣,一個想法、一種技術、一個人,不是不爆,時候未到。

已經流行的想法很難在人們心中退去,例如酸鹼體質論,老鼠喜歡吃起司(受到卡通影響),金魚的記憶只有七秒。學術圈理論的流行,則需要靠宗師與徒弟的個人魅力與機運。一位學生花了五年以上時間跟隨的教授,基於沉沒成本的心理,很自然會成為該學派的忠實擁護者與推廣者。在學術生涯初期給予你養分與思想上啟發的人,會成為你的師父,你也會在你未來的學術生涯中給予回報,產出該學派的論文,讓該派系成長壯大。

所以新理論就算取得壓到性的勝利,舊理論的支持者也不會消失,頂多因為時間久了慢慢凋零。看看各學門與產業,就算出現比較有效的新方法,還是有許多人採用過去的理論與做法,因為那是他們熟悉的東西,他們是那一套系統訓練出來的。同樣的,要談重理工輕人文的這套在 AI 時代中行不通,你得通過一整個世紀的人的既有想法——要扭轉瞧不起文組的心態可能是沒那麼容易的。

(但身為一個文科生,還是要懷有希望的吧)

海德格的「存在」

能夠被我們意識到存在的,稱之為存在者/存有者(beings),我看到摸到感受經驗到能以詞語表達出來的都屬之。

--

--